展覽時間:2017年4月29日至5月4日
開幕時間:2017年4月29日下午三點
展覽地點:徐州博物館內徐培晨藝術館
主辦單位:北京朝花書畫社
承辦單位:徐州莫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海天書城、岱宗書院、山東典泰、億龍玉石、明陽建材、宜興市鑒藏藝術館、上海邑龍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特約媒體:中國美術報、美術報、雅昌藝術網、徐州電視臺、莫高文化網
江云祥
一九五七年二月出生于江蘇宜興,師承吳冠南,結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陳綬祥藝術工作室。
現為中國書畫院人物畫系主任,中國畫院特約畫師,北京朝花書畫社畫家。出版作品集《祥云畫集》、《自在·江云祥水墨作品集》、《竹軒雅集·設色》、《自得·江云祥水墨作品集》、《自然·江云祥水墨作品集》。2013年加拿大領事館收藏江云祥作品《春滿園》;2014年天臺博物館收藏江云祥人物畫《和合圖》;2014年被中國美術總評榜評為“中國十大年度藝術家”。
作品參展:
2014年
以畫說畫——江云祥人物畫精品展(江蘇省宜興市鑒藏藝術館)
自在——江云祥水墨作品展(北京書畫頻道美術館)
設色——竹雅軒集年度學術邀請展(北京杏壇美術館)
2015年
2014中國美術總評榜國畫展(北京國粹美術館)
自得——江云祥水墨作品展(廈門張雄書畫院美術館)
自然——江云祥水墨作品展(江蘇省宜興市鑒藏藝術館)
自然——江云祥水墨作品展(浙江天臺博物館)
應目會心——新文人畫源流展師生作品選(山東濟南大隱國畫研究院)
江云祥中國畫精品展(廈門傳世藝宮美術館)
“國風·文脈”名家書畫展(全國政協禮堂)
心象--旅加畫家江云祥作品展(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
心象--旅加畫家江云祥作品展(江蘇省宜興市鑒藏藝術館)
“國風·文脈” 名家書畫展(深圳市龍崗區龍崗文化中心)
象外--2016新文人畫老將新生展(山東臨沂市博物館)
云祥藝術館開館首展(東莞虎門黃河中心大廈云祥藝術館)
當代寫意人物畫名家邀請展(北京李可染畫院)
2016年
黨旗飄揚.長征路上——紀念建黨九十五周年.長征勝利八十周年暨 中國畫名家作品邀請展(第一回)(北京紅博館)
黨旗飄揚.長征路上——紀念建黨九十五周年.長征勝利八十周年暨中國畫名家作品邀請展(第三回.走進廣饒)(山東省廣饒國際博覽中心)
“筆墨光大”當代中國畫名家展(光大銀行私人銀行(北京)中心)
相忘以生—當代中國人物畫名家展(中央財經大學39號藝術空間)
恩誠晶藝“筆墨相知”—當代中國五人展(新加坡恩誠晶藝美術館)
生機在手—中國畫名家邀請巡回展(上海鴻美術館)
生機在手—中國畫名家邀請巡回展 徐州站(徐州博物館)
2017年
心象—江云祥作品品鑒會(安徽省淮北市南湖文化藝術中心)
生機在手—中國畫名家巡回邀請展 濟南站(山東省文化館)
生機在手--彬龍美術館開館展(蘇州市彬龍美術館)
中國畫形與神之我見
中國繪畫最早是不是就提出了不取形似?我想在幾千年的中國畫進展和流變中,我們古代先輩最早一定還是把形放在了一個比較重要的位置,不取形似應該是后來人提出的。一開始他們會相當重視形的描寫,只不是過這個“形”和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形”是有差別的。中國古代繪畫和西方繪畫的展開從一開始就是有分歧的。西方是以明暗對比與塊面來表達事物,采用焦點透視,而中國繪畫的加工方式最早就是以線條來描寫事物, 采取的是散點透視。以線條勾勒肖像來說,中國畫里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中君王和侍者群像的形態就有相當大的區別,如果沒有線條對形的控制,就做不到這一點。我們再看展子虔的《游春圖》,畫中的山巒、水波、房舍,都以其各自特有的形態組成了這幅影響后世千年的曼妙畫卷 。還有梁楷的《六祖斫竹圖》 《八高僧故事圖》《李白行吟圖》《潑墨仙人圖》石恪的《調心圖》法常的《老子圖》金農的《自畫像》等等,都以線狀物,足見其線條功力的重要性。
畫家在狀寫物像時,從似到不似之似的那個轉化過程非常復雜,這里牽扯到一個畫家本身的文化基礎,還有他的修為,然后才能談到他的理解。如果沒的基礎,你想寫這個形,就無法拿捏得恰當,如何談到神呢?同樣,如果沒有后天的長期修為,你不可能理解很多東西,你能夠寫形,但是你無法去從這里面找到一種補神之路。隨著畫家對藝術本性認識的不斷加深,高層次者對于低層次境界是一目了然的,因為他已經有過類似的體驗。低層次對高層次境界卻一無所知。所以后天修為在后來的過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中國畫有“能、妙、神、逸”四品之說,“能”在于形,“妙”在于技,“神”在于氣,“逸”在于性。 “神形兼備”即是通過寫形手段而達其寫神的目的, 沒有造型的可視形體,其“神”由何而生?沒有肌肉生理變化,喜怒哀樂神態將依附于何處?不過每個人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又不一樣,有的人或許認識到神的重要,但不知何處取得。或在取得過程中,有時候會隨著自己的特性行進,比如有的人性格比較張揚,經常會求而過之。他也許知道“神”的重要,在作畫的時候,往往會流于膚淺,流于張狂和浮躁,得不到要義。有的性格遲疑,常常不能夠捕捉到一些動機,很輕易就錯過了,最后了無所得。因此“傳神阿堵”寫“神”和性格心態及修為有很大的關系。以我自己作畫的體驗來說,有時候如果過于較真,太刻意太認真,三思難下筆的話,就會和這個東西失之交臂, 可繃緊的身心卻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甚是可惜。 所以我作畫時,經常會采取一個方法,就是少畫多看??纯礆v代名家大作,多思考,多半時間坐在那里看,站在那里看,看什么呢?看畫面有沒有呈現某種自然的東西,那種天然偶成的東西。 畫面品質的核心是否存在,畫面是否有仙氣和神韻。清代張庚在《浦山論畫》中說:“氣韻有發于墨者,有發于筆者,有發于無意者。發于無意者為上?!边@個“無意”就是忘我,畫者在投入創作的時候只要達到忘我的境界,就會毫無緊張,非常自如地地去對待繪畫這件事,用極少的幾筆勾勒出靈動的外形。我認為畫畫以加法,一筆加千萬筆的方法不可取。我作畫比較喜歡書法用筆,做減法,每筆要命 ,不能多一筆也不能少一筆,多一筆不行,少一筆不成,這時候會有很關鍵的東西隱藏其中。如果是一個沒有經驗的畫家,他就會覺得這不過是一個草率的東西。我后面還要畫很多很多層呢!就會一次次不經意地把它覆蓋在底下,就像把它努力埋到山底下,就永遠挖不出來了。所以我后來的作畫經驗就是從 一開始我注意這東西,它會不會在我的作品里面已 經出現了?我就坐下看,站著看這東西有沒有,如果有的話,我會把它作為一個往下進行的重要品質依據,哪怕它只是寥寥幾筆。
我所說的“這些東西”究竟是什么呢?其實就是這幅畫的形與神,這幅畫的精神、情緒和性格,是這幅畫的靈魂與氣質所在。需要畫者用心創造,悉心感知。(文/江云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