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時間:2023年1月19日——2023年4月18日
◇ 展覽地點:徐州博物館一樓鄧永清收藏書畫館
◇ 主辦單位:徐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
◇ 承辦單位:徐州博物館(徐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
2022年度“江蘇省博物館精品展覽”項目
漢風華采——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彩繪陶俑展
主辦單位
徐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
承辦單位
徐州博物館(徐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
協(xié)辦單位
徐州圣旨博物館
支持單位
徐州圣展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徐州五竹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開幕時間
2023年1月19日上午10:00
展覽地點
徐州博物館一樓鄧永清收藏書畫館
展覽時間
2023年1月19日——2023年4月18日
前 言
徐州漢楚王墓群是二十世紀中國百項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北洞山楚王墓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北洞山楚王墓是大型的橫穴式崖洞墓,形制獨特、結構復雜,反映了漢代建筑的高超工藝。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陶俑是其中最為精彩的部分,也是徐州漢代物質文化遺存最為亮麗的名片之一。
北洞山楚王墓隨葬陶俑包括儀衛(wèi)俑、樂舞俑、侍俑和雜役俑等類型,這些陶俑彩繪艷麗、筆觸生動練達,具有鮮明的時代印記和地域特色,反映了當時楚王宮廷生活的各個方面,是當時社會風貌、審美形態(tài)乃至思想意識的重要載體,是研究漢代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俑·來】——視亡如存的“地下王國”
俑,即偶人,古代喪葬禮俗中的隨葬明器。一般認為俑的產(chǎn)生與夏商時期盛行“以人殉葬”的現(xiàn)象相關,西周以后人殉現(xiàn)象減少,逐漸為俑偶取代。
陶俑大致經(jīng)歷了從周代至明代約2000年的發(fā)展過程,秦漢是以俑陪葬的巔峰時期。相對于秦代規(guī)模宏大的兵馬俑軍陣來說,漢代陶俑藝術性更強,比例縮小到約真人的三分之一,風格和題材更加浪漫寫意和生活化。
徐州作為兩漢時期重要的封國所在地,出土的漢代陶俑達6000件以上,是兩漢時期除都城長安以外發(fā)現(xiàn)陶俑數(shù)量最多的地區(qū)。有威武雄壯的兵馬俑軍陣、肅穆恭敬的衛(wèi)戍儀仗、歌舞升平的樂舞隊列、婉約可人的女官侍從,還有供墓主人驅使的奴仆雜役,反映豪強莊園生活的牲畜家禽等。這些俑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種類豐富,造型多樣,風格各異。
【俑·現(xiàn)】——威儀如生的“楚漢王權”
1954年5月,徐州市北部茅村鎮(zhèn)洞山村民牧牛時意外踩開主體墓室西側室頂部的盜洞,取出“楚宮司丞”、“虹之左尉”銅印、四銖半兩錢范、陶俑、玉璧等隨葬器物。1978年村民耕種時發(fā)現(xiàn)附屬墓室,取出包括“襄賁丞印”和“家奴院工”陶俑在內的一批隨葬器物。這兩次偶然的發(fā)現(xiàn),讓塵封兩千多年的北洞山楚王墓得以見諸世人。根據(jù)墓葬的形制、出土遺物的時代風格和以及對徐州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時代明確的大型西漢王陵進行排比,推算該墓的墓主人應是西漢早期楚國某代楚王。
北洞山楚王墓出土的彩繪陶俑涉及從護衛(wèi)楚王宮廷安全到楚王起居飲食和享樂生活的各個方面,等級分明、尊卑不一。有和銅編鐘、石磬、陶瑟等共同出現(xiàn)的樂舞俑,象征著生活娛樂場所;墓道兩側壁龕內象征著護衛(wèi)墓主的大量儀衛(wèi)俑;還有出現(xiàn)在墓室內的侍俑,墓主人身著玉衣。從墓葬規(guī)模到陶俑再到其它共出隨葬品,無不顯示著墓主尊貴的身份,形象生動地再現(xiàn)了西漢楚國宮廷生活的諸多場景,體現(xiàn)出漢代王室貴族渴望與天久長、歌舞升平、無限享樂的心理愿望。
【俑·韻】——珠圍翠繞的“華彩之韻”
北洞山楚王墓墓室內和墓道小龕內出土的陶俑,前者僅為盜后孑余,但其數(shù)量和種類遠遠超過已經(jīng)發(fā)掘的同類墓葬, 部分陶俑的服飾是楚服中比較高級的,反應了楚國上層社會服飾的面貌。特別是龕內彩繪儀衛(wèi)俑,形式各異的眉、須,五顏六色的服飾,各不相同的劍鞘紋樣和玉具劍,紋樣豐富的箭箙,不同的組帶、綬帶的顏色和系結形式等等都超過過去已發(fā)現(xiàn)的帛畫、壁畫、木俑和服飾等資料,極大地豐富了西漢早期的相關資料。
北洞山楚王墓龕內的彩繪儀衛(wèi)俑是帶有秩序性的群體組合,呈現(xiàn)出震撼的場景感。俑的服飾色彩豐富和諧,衣紋線條流暢飄逸。面部表情生動細致,眉目胡須纖細如毫,形式多樣,甚至單、雙眼瞼亦清晰可辨,融雕塑和繪畫技藝于一體。個性特點鮮明,刻畫出千人千面的個性特征。
【俑·復】——出土彩繪陶俑的再生
修復流程
結語 【俑·遠】
古代,陶俑是“永在”精神化、符號化、象征化追崇的標志,寫下歷史長河中永恒鮮艷的生命契約。
看過了逝者的世界,卻看不完世者的祈冀。
肉體無法永恒,陶俑卻以獨特的方式講述著這千百年來對“如死如生、如亡如存”——歲月永遠的人間執(zhí)念。
出品人:李曉軍
展覽總監(jiān):宗時珍
策展人:岳凱、趙曉偉
內容設計:趙珵珵
展陳設計:郁明
藏品選配:武耕
文物保護:王俊彥、呂浩然
社會教育:杜益華
宣傳推廣/文創(chuàng)研發(fā):杜斌、劉洋、葉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