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俑是指用陶土制作的各種人俑和動物俑形象,是我國古代造型藝術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館藏的歷代陶俑,題材豐富、形式多樣,絕大部分來自于考古發掘,形成了兩漢、北朝、隋唐、宋、明等較為完整的時代序列。漢代俑拙樸凝重,南朝俑清秀端莊,北朝俑粗獷豪放,隋唐俑豐滿雍容,體現了不同的時代特征及藝術風格。尤以漢俑最為突出,是徐州漢代文物的典型代表。
第一部分 威儀如生——漢代陶俑
漢代是我國古代陪葬陶俑最為流行、數量最多的時代,相對于秦俑而言,漢俑比例縮小,更加生活化。
徐州出土的漢代陶俑達6000件以上,是兩漢時期除都城長安以外發現陶俑數量最多的地區。軍陣龐大、造型古樸的獅子山兵馬俑;典雅婉約、纖手琴瑟的馱籃山樂舞俑;色彩明艷、神態逼真的北洞山儀衛俑都是國內不多見的珍品。
1、獅子山楚王陵東區陶俑叢葬坑復原陳列
獅子山楚王陵陵園東區分布著規模龐大、整齊有序的叢葬坑,數量近20座。此處復原陳列的是2004年發掘的陶俑叢葬坑,坑口南北長3.2、東西寬2.3、深2.5米??觾裙灿刑召?42件,主要為戴弁冠、穿著深衣長袍的侍衛俑,發掘證明這些俑手中原應持有木質長柄兵器。俑群北側有一單獨站立陶俑,器形略高。研究認為,該俑坑象征楚王宮廷的侍衛隊,俑群北側站立陶俑應為侍衛隊首領。
2、黃門侍郎——北洞山楚王墓彩繪儀衛俑
北洞山楚王墓墓道兩側的七個壁龕共內出土彩繪儀衛陶俑224件,有執兵俑、背箭箙俑和執笏俑。這批陶俑絕大部分保存完整,其服飾色彩豐富多樣,衣紋線條流暢飄逸,面部表情生動細致,眉目胡須纖細如毫,是我國迄今發現漢代色彩保存最好的彩繪俑群。有相當數量彩繪陶俑所佩綬帶下端有墨書“郎中”或“中郎”印,研究認為,這批彩繪陶俑應是楚王的宿衛侍從。
3、妙麗善舞——馱籃山楚王墓樂舞俑
此處展示的一組馱籃山樂舞俑,再現了西漢楚國宮廷樂舞的場景。俑分舞俑和樂俑兩種,舞俑有單袖上舉搴袍舞俑和雙袖上舉身姿呈“S”形舞俑,前者舞姿典雅含蓄,后者舞姿熱烈奔放;樂俑表情專注,正專心于樂器演奏,有撫瑟、吹奏、打擊等各種不同的姿勢。史載劉邦寵姬戚夫人擅為“翹袖折腰之舞”,徐州出土的這些舞俑表演的應是當時流行的這種楚舞。
4、楚騎爭鋒——獅子山楚王墓兵馬俑
徐州漢兵馬俑坑位于獅子山楚王墓西側約400米處,共發現6條兵馬俑坑,分為南北兩處俑坑群。南部由4條兵俑坑組成,包括三條東西向坑和一條南北向坑,北部由兩條東西向車馬坑組成,共同形成一個建制完備、相輔相成的楚國軍陣。共出土陶俑4000余件,有軍吏俑、步兵俑、車兵俑、騎兵俑和陶馬俑等。
史載“楚兵剽輕,難于爭鋒”,獅子山兵馬俑坑完整再現了西漢早期楚國軍隊的真實歷史面貌。
第二部分 雋永惠中——魏晉南北朝陶俑
徐州地區發現的魏晉南北朝陶俑,在繼承前代陶塑工藝精華的基礎上,表現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兼具南朝秀美與北朝粗獷之特點,尤其注重對人物表情的刻畫,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文吏俑面目祥和,身材修長,寬衣博帶,體現出秀骨清相、溫雅俊逸的魏晉風度;胡人俑深目高鼻、短衣長褲,與中原傳統服飾裝扮迥異;動物陶俑寫實逼真,姿態各異。
第三部分 盛邦妙造——隋—明代陶俑
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陶俑雕塑藝術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高峰。隋俑在塑造上沿襲了魏晉俑的清秀,同時初具唐俑的豐滿雍容,唐三彩俑是獨具特色的俑偶種類,徐州北部內華花馬莊唐墓出土為數不少的天王俑、文吏俑、馬俑、駱駝俑及三彩鎮墓獸等,器形高大,形象豐富。楚王山南麓宋墓出土陶臥嫗俑,底部刻有“蘆秀塑”三字,為宋代蕭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