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是國際志愿者日,為豐富志愿者團隊的活動內容,增加各志愿隊、志愿者間的溝通與交流,增加對徐州下轄邳州文化古跡的了解,徐州博物館志愿者團隊于當日開展“徐博志愿者萬里行”活動。
從徐州博物館出發,經過一小時的車程,志愿者們來到了邳州博物館。鎮館之寶——兩根3余米長的亞洲納瑪象牙,一下就將我置身于史前文明之中,一件件動物頭骨、門齒化石,這些只在教科書與電視節目中鮮見的珍貴寶藏,竟就一排排地擺放在我面前。講解員繪聲繪色地描述一件件文物,娓娓道來那一段段古代文明,無論是劉林遺址、西晉遺珍,還是下邳三帝、大汶口先民……文人墨客的一首首詩篇,千百年來文明文化的傳承,都是關于千秋邳邑最好的教科書與宣傳冊。
臨近中午,志愿者們來到了邳州展覽中心。古代萬千文明的堆積與沉淀,造就了當今現代邳州的勃勃生機。邳州之地,北連淮海經濟區,南接長三角經濟區,正處經濟帶與運河交匯之地。銀杏的四季隧道、那山川與河流,正是古今邳州大地美的延續與傳承。盛世長河下的浮沉,凝聚著一段段歷史與文化熏染,就這樣鋪展在大家面前。
午后,志愿者們來到禹王山抗日紀念館。到達禹王山腳的鑒湖,山林美景倒映其間,取名“鑒湖”,含以史為鑒之意。鑒湖岸邊一塊小平地上,擺放著三塊黑色粗壯的石條,上面用白色字樣分別注明“1937.07.07”、“1938.04.22”、“1938.05.18”三個日期。“1937.07.07”即盧溝橋事變之日;“1938.04.22”即滇軍60軍進入禹王山地區,與日軍激烈交鋒的首日;“1938.05.18”即滇軍60軍實施戰略轉移的日子。三塊石條,刻下了中國人浴血奮戰的史實;三個日期,濃縮了滇軍在禹王山的戰斗精神;深黑配白字,猶能感到其中的莊嚴肅穆。178級臺階,寓意紀念在禹王山戰爭中犧牲的排長以上軍官178人。
走進館內,大量的文物史料、照片圖片,生動形象地再現了以滇軍60軍為主的抗日軍民參與的禹王山阻擊戰,也令我們重回那風雨飄搖、血腥危難的戰爭年代。及其普通的槍支彈藥,簡略的隨身物品,無不在訴說滇軍抗日條件的艱苦卓絕。但事實正是如此,他們正是靠著這異常堅定的愛國情懷,在如此簡陋條件下奮勇抵抗日軍進攻長達27天之久。喚取英靈毅魄,櫛風沐雨,且在這里,仰望那保家衛國、奮勇捐軀的滇軍將士。任何蒼白無力的訴說,都抵不過這樣的身臨其境,一件件文物史料就放在你眼前,清晰的彈孔與被戰火毀壞的物件,一切都是事實,一切都是民族危亡時中國人的縮影,以及那挺起的脊梁……
返程途中,志愿者們走進淮海戰役碾莊圩戰斗紀念館瞻仰參觀。印象最深刻的,是百萬勞動人民為了解放戰爭勝利而作出的偉大貢獻。淮海戰爭是人民用小車推出來的,為了勝利,邳州人民以空前的熱忱和偉大的犧牲精神,全力支前、破家支前,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動人樂章。“最后一口糧做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進戰場。”正是這樣的愛國情懷,我們取得了戰爭的偉大勝利。還有淮海戰役總前委成員合影,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譚震林,這一張合影,標志著戰區力量的集結與統籌,從戰略上爭取了淮海戰役的全勝,從組織上提供了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