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地區先秦時期的古文化面貌已經成為江蘇考古的重要課題,開展大規模的考古調查工作是極為必要的。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其一,泗洪順山集遺址發掘后,順山集文化已經為學術界所公認,這必將推動著考古人對淮河流域以及黃淮流域古代文化面貌的探求。沂沭泗水均屬于淮河流域,處在黃河下游海岱區文化序列和淮河流域文化序列的中間地帶,順山集文化與北辛文化的關系以及一系列的問題隨之而出。
其二,21世紀的十余年,鹽業考古工作在環渤海區風生水起,取得了重要進展,解決了非常重要的學術課題。尤其是商代殷墟時期,商王朝唯獨對東方加強控制與獲取鹽業資源關系密切,商文化在徐海地區是否與鹽業資源有關,這個問題的解決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從2013年起南京博物院與國家博物館合作已經開始在泗洪地區進行區域系統調查,我們開展徐州地區的考古調查條件已經成熟。因此從2014年起,考古部陸續開展了區域系統考古調查,首先在沭河下游的新沂東部地區開始,2014年,共調查完成阿湖鎮、雙塘鎮全境及高流鎮的一部。調查共發現文物點51處。遠遠超過三普文物點。現將發現的文物點介紹如下。
一、阿湖鎮遺存(共25處)
1、前溝墓群 位于前溝村東南部農田中、連霍高速兩側,古木河于墓群北側由西北向東南流過,墓葬封土皆呈墩形,共6座,分別編號為D1—D6,其中D6位于連霍高速南側,余皆位于北側。高速北側D1—D5封土皆呈緩坡狀,被歷年耕作活動消減,墩心隆起地表約0.5—1米,原高度不明,整體保存狀況較好,地表多見青磚殘塊。而南側D6封土保存很好,墩心高出周圍地表約4米,地表無遺物。據前溝韓姓村民介紹于墓群西側修建水泥路時D4被部分破壞,曾經出土過條石等物,結合地面所見的青磚殘塊,推測該墓群為磚石混合結構,時代應為漢代。
2、條河遺址 位于條河村西北,南鄰古木河,現為樹林,東側為村莊,地勢平坦,保存較差,部分被村莊建設破壞,面積約500平方米,文化層深約0.25米,厚約0.3米。地表散見夾砂、泥質灰陶殘片,可見罐等器,據遺物推測其時代為漢至南北朝。
3、洪墩遺址 位于西黃木城村北,東距西干渠約200米,南距西黃木城約500米,該遺址現為農田,保存較好,呈慢坡狀臺地,中心隆起,高出周圍農田約1-1.5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文化層深度約0.3米,厚約0.7米,地表散見夾砂、夾炭、泥質灰陶和紅陶片及少量青磚殘塊及燒土顆粒,可見罐、缽、盆、豆等器,據器型推測為春秋、戰國時期。
4、陳圩遺址 位于陳圩村西約200米,北臨古木水庫,南鄰古木河,現為農田,保存較差,遺址地表南北高、中間低,據村民介紹此處曾經被取土,面積約1000平方米,文化層深約20厘米,厚約0.3米。地表多見泥質、夾砂灰陶殘片,另少量紅陶殘片及青磚殘塊,可見罐口沿、罐底、素面瓦、青瓷殘片等,據遺物推測遺址時代為漢至南北朝。
5、后溝墓群 位于后溝村東北50米,東側為水溝,西為打谷場,地勢平坦,現為農田,地表可見較多青磚殘塊,另見少量人骨,但保存很差,時代約為明代。
6、后古木墓群 位于后古木村東北約200米 ,地勢平坦,現為農田,種植小麥,田間溝內發現較多青磚,墓群主體保存較好,部分被村民取土破壞,據遺物推測時代為宋至明代。
7、北古村遺址 位于古村東北角,地勢平坦,現為農田,面積約10萬平方,文化層呈深灰色,深約0.2米,厚約0.5米,地表可見泥質灰陶殘片、青磚殘塊,保存很差,被村民挖石英石破壞嚴重,據遺物推測其時代為魏晉至六朝。
8、雙溝遺址 位于雙溝村西南200米,東側為田間道路(南北向),南側為水泥路(東西向),遺址主體略向上隆起,中心高出周圍約0.3-0.5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文化層深約0.3米,厚約0.6米,地表可見細碎陶片,可見罐口沿、繩紋夾砂陶片、板瓦殘片,遺址保存較好,據遺物推測其時代為西周至漢代。
9、中溝漢墓 位于中溝村西南約600米,北距古木河約300米,南側20米處為小水塘,發現1座土墩,直徑約60米,中心隆起地表約0.5-1米,地表可見青磚殘塊,少量灰陶殘片,保存較好,時代應為漢代。
10、條河東南墓群 位于條湖村東南400米,發現2座土墩,中心隆起地表約0.5-1.2米,現種小麥,地表可見較多青磚殘塊,保存較好,時代應為漢代。
11、條河南土墩 位于條河村南側,北臨古木河,東臨古木河橋,發現1座土墩,中心隆起約0.5-1米,直徑約80米,現為農田,種植小麥,其西側農田中發現青磚殘塊,可見韓瓶底、寬沿盆口沿等,保存較好,時代推定為漢代。
12、雷莊遺址 位于雷莊村東南部,東臨東干渠,地表平坦,現為農田,在小雷莊南側農田中多有分布,面積約2-3萬平方米,該地多被采挖石英石,地層破壞較嚴重,地表散見灰陶殘片,少量紅陶殘片,可見灰陶罐口沿,多見繩紋,據遺物推測時代為漢代。
13、鳴九遺址 位于鳴九村東南角苗圃南側 地表平坦,現為稻田,面積約2-3萬平方米,文化層深約0.3米,厚約0.8米,地面及農田水溝斷面多見青瓷、白瓷殘片、灰陶繩紋殘片,可見璧形碗底、青瓷碗底、白瓷罐口、韓瓶腹片、灰陶甕口、青磚、礪石等,遺址保存較好,時代應為唐至宋代。
14、鳴九墓群 位于鳴九村東南約200米農田中,西側為田間小路,略呈墩形臺地,地表略微隆起0.3-0.5米,面積約1-2萬平方米,臺地西北部被取土破壞,斷面青磚清晰可見,磚紋可見菱形紋、太陽紋、乳釘紋,墓群主體保存較好,時代為漢代。
15、大白馬采集點 位于大白馬村西約500米,其東側為水溝,北側為溫室大棚,西側100米為河流。地勢平坦,現為農田,種植小麥,文化層不明顯,地表可見灰陶卷沿盆口、灰陶罐底、繩紋板瓦殘片,保存較好。
16、小白馬遺址 位于小白馬村西南角,地勢平坦,原為樹林,因村民挖取樹根,保存較差,面積約1000平方米,文化層不明顯,地表多見灰陶殘片,零星紅陶殘片,另見青瓷把手、灰陶罐底、黑瓷碗底、灰陶卷沿盆口等,據遺物推測為明清時期。
17、小白馬采集點 位于小白馬村西北約300米,現為農田,地勢平坦,遺物分散,面積不明,地表發現少量灰陶殘片,器型不明,保存較好。
18、雙池采集點 位于雙池村委東部農田中,其北側為小廟,地勢平坦,現為麥田,面積約3000平方米,文化層不明顯,地表散見紅陶、灰陶、青瓷殘片,紋飾可見繩紋。因村民采挖活動保存較差,推測其時代為魏晉六朝。
19、劉墩墓葬 位于鳴九村時代超市南側,上部封土被部分取掉,現為低矮臺地,未發現遺物,應為墓葬,時代不明。
20、新莊墓地 位于新莊村西北約500米,東側為水溝、水渠、道路,墩形臺地,現為農田,地表可見殘碎磚塊、條石,保存較差,時代為東漢。
21、小窯頭采集點 位于小窯頭村南側,地勢平坦,現為農田,種植小麥,村民稱原為房屋,地表可見青磚殘塊,紅陶、灰陶殘片,器型可見罐底、卷沿罐口、紅陶繩紋板瓦殘片,發現的青磚尺寸:4-14-27.8,5-15-29.5厘米,保存較差,據遺物推測漢至宋。
22、古村墓群 位于古村西北嶺上,東距西干渠約500米,東北距桃嶺約500米,發現3處土墩,地勢高亢,中心隆起地表0.3-0.5米,地表基本無遺物,但村民稱在該處曾經發生盜墓,出土過棺板、銅鏡等物,因村民采挖石英石保存較差,推測為漢至明清。
22、桃嶺(小陳莊)采集點 位于桃嶺-小陳莊西南角,東距小陳莊約100米,南側為現代大溝,東側為樹林,地勢平坦,現為農田,種植小麥,地表散見青磚殘塊及紅陶、灰陶殘片,可見紅陶卷沿罐口等,保存一般,推測為漢代。
23 卓圩墓群 位于阿湖鎮卓圩村東南,古木河南側約200米,周圍多見現代墳丘,地勢有起伏,較周圍略高0.3-0.5米,發現土墩7處,地表可見青磚、紅褐磚塊等,青磚上可見菱形紋,墓群整體保存較好,漢代地理坐標:
二、雙塘鎮遺存(共22處)
1、亂墩墓群 位于蒲溝村東北約400米(屬于釣臺行政村),南距323省道約200米,北距張宅子約800米,西距水泥路(南北向)100米,中部為魚塘,西南部為樹林,周圍多見現代墳丘,共發現土墩26處,分布面積較大,皆隆起地表,高出周圍約0.3-1.5米不等,地表散見青磚、條石及少量灰陶片,部分保存較差,據承包魚塘的村民稱2000年修建京滬高速時曾在此處取土,破壞土墩后形成魚塘。據遺物推測該處墓群時代應為漢代。
2、蒲溝遺址 位于蒲溝村東南323省道和連霍高速之間,現為樹林和打谷場,現地表較平,地表可見紅陶、灰陶殘片,據附近村民說該處曾經出土銅戈、銅鬲等器,保存很差,即將消失。
3、西釣臺遺址 位于西釣臺村北約350米,遺址高出周圍地表1-1.5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遺址保存較好,地表可見零星陶片,可見陶豆、罐等,據遺物推測為西周至戰國。
4、東釣臺遺址 位于東釣臺村西北約50米,墩形臺地,高出周圍約2-3米,頂部較平整,種植柏樹,分布較多現代墳丘,南側被取土破壞。地表可見有泥質、夾砂灰陶、紅陶殘片,可見繩紋筒瓦、板瓦殘片、寬沿盆口、缽口、豆盤、鬲足等,紋飾多見繩紋,據遺物推測為時代為西周至漢代。
5、九里墩土墩 位于東九墩村西北角,墩形臺地,中心隆起地面約1.5米,直徑約100米,現為農田,種植小麥,保存較好,地表未發現遺物,據新沂地區的現有發現,該類遺存應為墓葬。
6、東九里墩采集點 位于東九里墩村西南角,雙塘水廠九里墩水源井南側,地勢平坦現為農田,種植小麥,地表散見青磚殘塊,青瓷盞口沿、卷沿盆口沿、白地褐彩瓷碗殘片,泥質灰陶罐底及紅陶、灰陶殘片,據遺物分析其時代應為唐至宋。
7、西九里墩采集點 位于西九里墩西約400米,北距連霍高速約100米,地勢平坦,現為水稻田,保存較好,散見青瓷壺流、壺把、韓瓶腹片、卷沿壺口、青瓷碗底殘片、灰陶及青磚殘塊 但該地文化層不明顯,時代為宋至清代。
8、后馬場土墩 位于后馬場西北約500米,匯力化工廠位于其西北約500米,東側為大片水塘,南側為水溝。主體呈墩形,隆起地表約2-5米,東部、北部被取土破壞,其上遍布現代墳丘,保存狀況一般,附近散見青磚殘塊,暫推定為漢代,地理坐標為118.2856°E,34.2123°N。
9、葉莊東采集點 位于葉莊村東約400米,京滬、連霍高速交匯處西側,地勢平坦,現為農田,地表發現少量泥質灰陶殘片,可見灰陶罐底、青磚殘塊、鐵釘,據遺物推測為漢代,地理坐標為118.2848°E,34.2105°N。
10、匯力化工廠采集點 位于高塘村南約1000米,匯力化工廠西南角,南距高速約100米 地勢平坦,現為農田,保存較好,地表散見青瓷把手、青磚殘塊、泥質灰陶殘片,可見卷沿盆口沿,據遺物推測為宋至清代。
11、北大園遺址 位于陸莊村北側,西側為河溝,地勢略有起伏,現為農田,種植小麥,保存較好,文化層深度0.2米,厚度約1.5—2米,地表散見青花瓷碗底、泥質灰陶罐底、泥質紅陶罐底、假設灰陶卷沿罐口、繩紋灰陶片等,據遺物分析該遺址為明清時期。
12、沙溝東南采集點 位于沙溝村東南,養殖場西南側,現為苗圃樹林,地勢平坦,保存較好,文化層深約0.2米,厚約0.5-0.6米,地表散見灰陶殘片、青瓷碗底、餅形碗底、灰陶卷沿罐口、青磚殘塊、灰陶罐底等,紋飾可見繩紋、網格紋等,據遺物分析為漢至宋。
13、高塘墓群 位于高塘中學西北約500米農田中,高塘村東約50米,地勢平坦,預備建溫室大棚,地面開溝,斷面可見土坑墓、磚室墓痕跡,地表散見少量青磚殘塊、灰陶殘片,可見灰陶罐口沿等,據遺物暫推測為漢代。
14、東釣臺南采集點 位于東釣臺村東南農田中,南臨323省道,地勢平坦,現為農田,種植小麥,散見灰陶殘片、青磚殘片,可見青瓷把手、夾砂灰陶瓦殘片、泥質繩紋陶片,據遺物暫推定為明清時期。
15、前井廟臺子遺址 位于前井村西北角,西為水泥路,東側為現代房屋為一座臺地,南部被取土破壞,殘高約2米,上有國家地理標志,當地人稱為“天齊廟”,此處為其廟基,西側尚存一處古井,井臺于上世紀80年代重修,臺地上及周圍多見建筑構件、青磚、瓦塊,可見白瓷碗底、房檐滴水殘塊、泥質灰陶罐底、灰陶盆口等,東、西兩側各存一石龜趺,另存一神像殘塊,皆保存較差,面臨破壞。據遺物推斷該遺址為明清時期。
16、小劉莊土墩 位于小劉莊東南約800米農田中,南側為引水渠,東南為水渠閘口,保存較好,呈墩形臺地,中心隆起地表約1.5米,直徑約150米,地表未發現遺物,此類遺存可能為墓葬,可能為漢代。
17、后井墓群1 位于后井村西北側溫室大棚區農田中,北側為水溝,東、南側為房屋,地勢平坦,保存較好,溫室大棚開溝斷面可見磚室墓、青磚殘塊,另見陶盆、罐等殘片,據遺物分析應為漢代。
18、后井墓群2 位于后井村東北側農田溫室大棚區,東側為小河,南側為道路,地勢平坦,保存較好,大棚開溝斷面可見土坑墓痕跡,時代可能為漢代。
19、后古木北遺址 位于后古木村西北約600-800米農田中,西側為古木河上游支流,北側50米為隴海鐵路,地勢較平坦,西部被水流沖刷呈溝狀,現種植小麥,文化層深約20-30厘米,厚約0.8-1米;地表多見青磚、板瓦、筒瓦殘塊,另見鐵塊、紅陶、灰陶殘片,紋飾可見繩紋等;據遺物分析應為漢代。
20、孟莊墓群 位于孟莊村東側約250米農田中,呈墩形,中心隆起約0.5米,現為農田,種植小麥,保存較好,地表多見青磚殘塊,且村民稱在該處發現過銅錢,據遺物分析為漢代。
21、徐莊墓群 位于徐莊村北側農田中,東距高塘水庫約200米,呈墩形,中心隆起約0.3-0.5米,現為農田,種植小麥,保存較好,地表可見青磚殘塊,少量板瓦、灰陶殘片,據遺物分析應為漢代。
22、袁湖土墩 位于袁湖村西南約1000米農田中,西距京滬高孫約400米,南側為農田排水溝,呈墩形,中心隆起約0.8米,現為農田,種植小麥,未見遺物,可能為漢代墓葬。
三、高流鎮遺存
1、老宅子遺址 位于桑墩村西北約300米,附近村民成為“老宅子”,墩形臺地,中心隆起地表約2米,面積約1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8米,保存較好,地表散見韓瓶腹片、青瓷把手、灰陶罐底、夾砂缸片等,明清地理坐標為118.3250°E,34.2151°N。
2、夏莊土墩 位于華豐村夏莊北側,墩形臺地,中心隆起約1米,直徑約100米,現為樹林,北側為道路,保存較好,地表可見青磚,尺寸較大,據村民稱此處曾出土過條石,深度距地表兩米以下,據地表青磚分析該土墩時代上限可至漢,地理坐標為118.3207°E,34.2037°N。
3、賀莊土墩 位于溝埃村賀莊東側約100米,北側為道路,呈墩形臺地,中心隆起約1.5米,分布范圍很大,直徑約200米,現為農田,地表極少灰陶殘片,保存狀況很好,可能為漢代墓葬,地理坐標為118.3155°E,34.1904°N。
4、夏小莊土墩 位于秦溝村夏小莊西約600米農田中,西側為大水溝,呈墩形臺地,似可見3處土墩,南北相連,中心隆起約0.5-0.8米,直徑約40-50米,現為農田,保存較好,地表發現極少青磚殘塊,可能為漢代墓葬,地理坐標為118.3224°E,34.2101°N;118.3224°E,34.2102°N;118.3224°E,34.2103°N。
5、夏小莊采集點 位于秦溝村夏小莊東北衛生室南側,東側為樹林,西側為道路,地勢較平坦,略有起伏,現被村民開辟為農田,保存狀況一般,地表多見青磚殘塊、瓦片,磚可見厚、薄兩種,少量紅燒土顆粒,村民稱該地曾為窯址,因此時代或為近現代,地理坐標為118.3256°E,34.2104°N。
6、佃戶莊土墩 位于佃戶莊東側約800米,東側為南北向大水溝,注入駱青河,呈墩形臺地,中心隆起約0.5米,保存狀況較好,現為農田,種植小麥,地表未發現遺物,可能為漢代墓葬,地理坐標為118.3329°E,34.2013°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