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上午,徐州博物館的謝硯文老師來到大馬路小學,給同學們帶來了博物館課程第十一期——《陶俑的留言》。
謝老師先從“俑”談起,幫助學生了解“俑”是墓葬中的陪葬品。最早的俑是以茅草等扎束成人形代替真人殉葬,被稱為芻靈。隨后,謝老師結合徐州博物館的館藏,介紹了俑的不同類型及發展歷史。透過一幅幅圖片,同學們知道了俑主要有奴仆、舞樂、士兵、儀仗等,并常附有鞍馬、牛車、庖廚用具和家畜等模型,還有鎮墓獸等神物。
同學們最感興趣的是北洞山楚王墓出土的漢代彩繪俑群,還和老師討論起陶俑頭上的小孔的作用。原來,那些陶俑頭上的小孔是用來插放毛筆的。古人在笏板上做好記錄,毛筆就可以插在頭上,既有裝飾的作用,又很實用。這些俑真實地模擬著當時的各種人物,因而可以考見當時社會的生活習俗,也是研究各代輿服制度的重要資料。
陶俑是記錄歷史的一種方式。今天的課程,為同學們帶來了另外一種理解歷史的視角。用適合兒童的方式引領兒童走進中華文明,這是學校設計博物館課程的初衷,也是博物館與學校的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