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上午9:30,“徐博講壇”特邀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博物館康萍館長主講《伊犁歷史長河的記憶》,徐州博物館孟強館長主持講座并免費向市民開放。
講座從新疆伊犁的地理位置講起,分別講述了狩獵時代、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蒙元時代等各個歷史時期下,伊犁的民族、國家的歷史變遷,結合當地考古新發現,使觀眾更加深刻地了解和認識新疆和伊犁,了解了伊犁草原游牧民族原生的以及多元一體、兼容并蓄的文化傳統。
康館長講到,地處亞歐大草原中段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是新疆草原文化的搖籃,保存著古老的草原文化遺存。和布克賽爾駱駝石、鞏留山口水庫等石器地點的發現,將人類進入伊犁大地的時間推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居民過著狩獵經濟生活。進入青銅時代發展了農耕和養畜業。養畜業的重大進步在于家馬的畜養,使“逐水草而居”的遠程牧放有了可能,產生了文明的游牧經濟。
最早進入這片草原的馬背民族是塞、烏揭等,公元前8~前7世紀游牧在天山-阿爾泰山地間。公元前2世紀月氏人、烏孫人相繼入居伊犁。生活在這里的早期游牧民族還有:丁零、匈奴;繼他們之后是柔然、悅般,隋唐時期是突厥,元明是蒙古等。他們創造了草原游牧文化的繁盛與興旺,展示了游牧人勇敢、強悍與不斷開拓進取的頑強精神。
中原與伊犁州草原游牧民族關系源遠流長,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烏壘設置西域都護,伊犁正式納入漢朝版圖。公元702年唐朝政府設北庭都護府統轄北疆諸游牧民族,1762年清朝政府在伊犁設立“總統伊犁等處將軍”,他是西域最高的行政和軍事長官,統轄著天山南北各路駐防城鎮,護衛著祖國的統一。
講座的最后,康館長認為伊犁作為古代草原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地,游牧居民不斷地傳遞、接納著東、西方優秀的文化信息,推動了整個西域地區社會的發展。歡迎徐州的朋友們有機會能夠去伊犁親身感受草原的美麗景色,去體驗牧民的生活和他們對待朋友的熱情,去了解伊犁各民族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