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總結2022年徐州考古工作成果,搭建學術交流平臺,拓展視野,提高考古發掘工作水平,營造濃厚的學術研究氛圍,實現徐州考古高質量發展,徐州博物館于2023年2月10日組織召開“2022年度徐州考古工作匯報會”。會議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揚州唐城考古隊隊長汪勃研究員、江蘇省考古研究所所長周潤墾研究員、徐州博物館名譽館長李銀德研究員、徐州博物館副館長劉照建研究員等4位專家出席,對匯報項目進行評議,并對徐州考古工作提出了寶貴意見。徐州博物館考古部、文保部及相關業務部門30余人參加會議。
匯報會由副館長原豐主持,館長李曉軍致辭。
本次匯報會共對已經完成或階段性完成9個考古項目的考古成果進行報告,其中考古發掘7項,文物保護1項,培訓學習1項。
匯報會現場
李曉軍館長致辭
專家點評
1、徐州和平路隧道漢代采石場遺址
項目負責人:原豐
匯報人:原豐
云龍山漢代采石場遺址位于徐州市區南部,徐州博物館西側。2004年6-9月在徐州漢御花園小區建設施工時發現,共計發現各類采石遺跡64處,與徐州西漢楚王陵墓塞石的開采加工關系密切。鑒于其重要價值,該遺址于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漢代采石場遺址成為徐州博物館的組成部分并建成對外開放。
因徐州和平路隧道建設工程,因該工程西段處在漢代采石場遺址建設控制地帶內。2022年2-8月,徐州博物館組織實施該項目的考古工作。發掘區域位于云龍山西坡,地層堆積較為簡單,考古工作證實,遺址主要包括有漢代和明清兩個時期的遺存,漢代為采石手工業區,分布有較為密集的各類采石遺跡,發現有散落的漢代陶片、板瓦殘片,但沒有文化層堆積;明清時期為生活區,在采石留下的空坑中形成了局部較厚的文化堆積,因受晚期破壞,遺跡較少,出土遺物則較為豐富。
發掘共發現采石坑36處、楔窩95處、鏨痕9處、柱洞8個以及“牛鼻”眼遺跡一處。從發掘情況看,無論是采石規模、石料規格、采石工藝還是石料用途,本次發掘的采石遺跡(稱之為南區采石場)與2004年發掘的采石遺跡(稱之為北區采石場)有明顯不同。北區采石場主要用于開采大型石材,多為西漢楚王(后)墓的塞石,南區采石場主要開采規格較小的板狀石材。
本次考古發掘工作進一步豐富了云龍山漢代采石場遺址的內涵,填補了原有采石場遺址的認識空白。云龍山漢代采石場遺址延續時間較長,是兩漢時期官營的采石作坊區,對于研究徐州地區兩漢時期諸侯王陵墓的塞石、封石等石料的開采、加工、運輸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兩漢時期的采石工藝和采石業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2、徐州臥牛山五號墓考古發掘
項目負責人:呂健
匯報人:劉超
臥牛山五號墓位于徐州市西北臥牛山西北麓,2022年2月,在榮盛城小學施工中發現。
墓葬為豎穴石坑洞室結構,墓道長2.56、寬1、深3.45米,洞室長2.8、寬2.8、高1.5米。墓主葬具為一槨一棺,館內葬有一人。外槨為素面,內棺外髹褐漆,內髹朱漆。該墓陶器、青瓷器、漆木器、銅鐵器、玉石器等各類器物130余件(套)。
由于該墓位于近山腳處,及室頂裂隙因素,墓室內積滿山巖滲水,墓葬棺槨、漆木器得以保存,這也是徐州地區首次發現較為完整的漢代漆木器。該墓出土有墓主名章,可知墓主名為“筥可思”,從保存完整人骨及隨葬品種類判斷墓主為女性。該墓西距臥牛山2號墓僅200米,應處于陵園范圍內,初步判斷墓主為楚王的姬妾。該墓的發掘對為研究西漢諸侯王陵祔葬制度具有重要的意義,該墓出土數量豐富的漆木器對徐州地區漆木器工藝及相關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3、徐州馱籃山遺址考古發掘
項目負責人:原豐
匯報人:王慶光
馱籃山遺址位于馱籃山山體南北兩側和西側區域,原為東王莊和中王莊村莊所在地,基本以馱籃山山體為中心。因馱籃花園安置房建設項目,徐州博物館組織進行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總占地面積約28萬平方米,根據項目地塊組成情況,將發掘區分為Ⅰ區、Ⅱ區和Ⅲ區。此次匯報內容主要是2022年開展的Ⅱ區和Ⅲ區的考古發掘情況。
Ⅱ區考古發掘基本完成,共清理各類遺跡單位62個,其中灰坑26個,溝14條、建筑基址1座,路3條,采石楔窩3個,墓葬15座。Ⅲ區考古發掘仍在進行,目前已發現外藏坑7座,均為豎穴石坑,已經清理2座外藏坑,未發現隨葬品。
此次發掘的重要成果是新發現的陵園遺跡,包括灰坑、道路、灰溝、建筑基址等。其中位于Ⅱ區西北部的建筑基址F1為一處帶回廊的長方形建筑基址,揭露部分東西殘長50米、南北殘長19.5米,從其分布的散水石、柱礎石以及倒塌堆積來看,該建筑已經落成。其南北向散水保存較好,散水寬0.8-0.85米,均為碎石塊鋪砌而成,外側邊緣壘砌較為整齊,散水西側自南向北排列有3個橢圓形柱礎石。F1內東北區域分布有一長方形倒塌堆積,倒塌堆積中有鋪地磚、礪石、板瓦、筒瓦等建筑材料,并發現一近圓形柱礎。該建筑基址為西漢時期高規格的禮制建筑,與馱籃山楚王墓陵園關系密切。
本次發掘揭露漢代遺存,首先為解決馱籃山楚王墓時代、墓主身份、陵園范圍及文化內涵提供重要線索,同時對于研究徐州楚王墓陵寢制度、時代演變規律也提供重要材料,其次為下一步文物保護兩線劃定、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等提供科學依據。
4、徐州韓山B地塊墓葬群考古發掘
項目負責人:田二衛
匯報人:田二衛
韓山B地塊位于徐州市泉山區韓山東側,項目占地面積62580平方米。墓葬主要分布于該地塊中西部。2022年1月至5月徐州博物館組織進行考古發掘,共發掘墓葬46座,出土文物200余件。
漢代墓葬28座,有豎穴土坑墓、磚室墓和磚槨墓三類,有單人葬和雙人合葬。南北朝墓1座,為磚室墓。宋代墓葬11座,包括磚室墓和土坑墓,有單人葬、合葬墓和三人合葬墓。明清墓6座,均為豎穴土坑墓。
該墓群西漢時期墓葬為豎穴土坑墓,隨葬品以陶器為主,而玉器、銅鐵器等標示社會地位的文物明顯較少,應為平民墓葬。新莽至東漢時期,漢墓逐步以青磚取代木板,構建槨室、磚室,形制上完成由木槨墓向磚室墓的轉變。從M14、M15、M20、M30、M31等墓看,該時期墓葬在空間上排列成行,分布有序,顯示其應為家族墓地。
明清墓葬棺槨多數保存較好。棺上多置放小板瓦,“棺上放瓦”的現象在云龍山東坡明清墓里也有發現,瓦上或朱書文字,或朱書符箓,是近現代徐州地區喪葬習俗的重要內容。
(撰稿:劉娟、劉超 審稿:原豐 發布: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