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投入使用的
《文物之美——走進博物館實踐課程》
是涵蓋小學、初中和
高中學段的系列教材
在這套教材中
博物館里的“文物”成為同學們
觀察和感受美的重要材料
在五年級上冊的教材中
收錄了來自徐州的三件文物
玉器“玉璜”、“組玉佩”和
漢畫像石“魚車出巡”
這三件文物中,有考古學家鄒厚本先生在獅子山楚王陵塞石縫中“釣”出的一枚玉器“璜”。在中國文化中多認為璜是對彩虹的模仿,甲骨文“虹”字就是用兩條弧線連接兩端龍頭的造型,與璜的形狀完全吻合。鄒厚本先生“釣”出的這件璜形雙龍玉佩,是玉雕藝術中的上乘之作。
雙龍玉佩 西漢 徐州博物館藏
另一組玉器是出土于駱駝山漢墓群的“組玉佩”,由11件玉器組成的漢代文物精品,由西漢初期的貴族所佩戴。由于玉器間的輕微撞擊而發(fā)出節(jié)奏,需要佩戴者時時注意調整步伐的緩急。
組玉佩 西漢 徐州博物館藏
此外,漢畫像石“魚車出巡”中,也可以找到類似于玉器“璜”的印記。而“魚車出巡”就是我們常說的故事“河伯出行”。
“魚車出巡”畫像石(局部) 東漢 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藏
《文物之美》徐州文物的撰寫工作由徐州博物館漢畫像石綜合辦公室副主任陳釗主筆,起初,他選擇了徐州七件文物,但鑒于收入課本的文字要求精準凝練,不能有歧義,要讓孩子看得明白,還要引導中小學生從文物中發(fā)現(xiàn)美、探索美、感悟美。為此,經過數(shù)次修改,最終選擇了玉器“玉璜”、“組玉佩”和漢畫像石“魚車出巡”。
徐州博物館漢畫像石藝術館管理辦公室副主任 陳釗:“當初在為學生們選擇文物介紹的內容時,拋開了成人所說的文物價值。發(fā)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找出文物的文化性,這些內容對孩子們來說可能更為永恒。”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會重視孩子的歷史地理文化學習,讓孩子在這當中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讓孩子更具備有“文化底色”。有游客表示,如果能把徐州文化作為宣傳,進入正式的教材讓孩子們全面了解,這樣對徐州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光大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2020年的10月份,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lián)合印發(fā)了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旨在推動中小學生、青少年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學習。人民美術館出版社發(fā)布的《文物之美——走進博物館實踐課程》系列教材正是這一趨勢下的探索嘗試。
徐州博物館社會服務部主任 杜益華:"文物和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yōu)秀文明資源,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徐州博物館的文物入選到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這一套系列教材當中去,將文物之美和中國歷史文化的學習相結合,也是讓孩子們在探尋文物之美的同時,也探尋和感受中華文明的智慧之美。"(文章來源:無線徐州公眾號 編輯: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