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就要入伏了,入伏就不得不提徐州伏天最重要的節日——伏羊節。吃伏羊這個習俗是從什么時候有的呢?古人又是怎么吃羊肉的呢?
《漢書》有云:“田家作苦,歲時伏臘,亨羊炰羔,斗酒自勞?!盵1]歲時,即一年四季;伏臘,即伏日和臘日;四季時節更換之時。顏師古注釋中“炰,毛炙肉也”,“亨羊炰羔”則是指烤羊肉。可見漢代就已經有在伏日吃烤羊肉的習俗。
《毛詩》中記載“臠而貫之以置于火”意思是將肉切開,串起來放在火上烤,這種烹飪方式與現在我們徐州本地的燒烤方式一樣了,由此可知,從秦漢時期就已經有燒烤的吃法了。
徐州現存的有關燒烤的飲食記錄是一塊東漢時期出土的漢畫像石,這塊畫像石出土于銅山漢王東沿村,高78cm,寬70cm,厚25cm,使用的是平面剔地淺浮雕的技法雕刻。畫面一共分為三層,最上面一層刻有兩個人,位于中間的人手持一把長刀,正在案上切肉,右邊的人一手持便面煽火,一手持烤串在做燒烤,左上角懸掛一些肉類食物,最左側有一只被困住四蹄等待宰殺的羊;中間一層也有兩人,左邊一人坐在爐灶前,右邊一人站在水井前汲水,畫面上還有一些耳杯等器物;最下面一層為車馬出行的場面。
畫面中可以看到羊作為一種肉類食物出現在庖廚中,烹飪方式也有很多,除了將食物放在爐灶上的容器中烹煮,還有將肉切成小塊,串在簽上,然后放在火上燒烤。而這塊畫像石就是記錄下了徐州地區早在東漢時期就有吃羊肉和燒烤習俗最有力的證據,徐州地區直到現在還保留著“伏天吃伏羊”的習俗,并將這一習俗發展成為全民參與的盛大節日——伏羊節。
徐州也曾出土一個燒烤爐,但因在地下埋藏久已,出土時品相已被腐蝕損毀嚴重,但其器型與現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的上林方爐子相似。上林方爐,出土于陜西西安延興門村,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長槽形爐身,其底部有數條條形鏤孔而形同箅子。下層為淺盤式四足底座,名叫承灰,是用來放炭燒火并盛裝灰燼的。與我們現在吃燒烤時所用烤爐外形、功能和使用方法非常接近。
有這樣悠遠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難怪徐州的烤羊肉串更具滋味!來博物館觀賞漢文化,今年伏羊節格外有品味。 (撰稿:劉文思 審稿:劉照建 編輯: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