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徐州博物館“天工漢玉——徐州漢代玉器陳列”榮獲2022年度江蘇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重點推介項目。
《天工漢玉——徐州漢代玉器陳列》是徐州博物館代表性陳列展覽之一,也是我國唯一一個體系完備的漢代玉器專題陳列。展覽設六個獨立區域,以連貫的展線給觀眾營造輕松舒適的參觀體驗,分為“序廳、瑞器之用——禮儀用玉、玉韻華貴——生活用玉、比德于玉——裝飾用玉、玉佑長生——殮葬用玉、尾廳——玉料展區”等部分。以徐州出土漢玉分布圖開始講故事,以漢代中國玉器出土概況圖結尾,首尾呼應又環環相扣,營造了一條完整的漢代玉器觀展故事線。
突出核心“玉棺玉衣”核心展區,通過整體氛圍的塑造,烘托徐博玉器展覽情緒的高潮。從宏篇巨幅的鑲玉漆棺到至長僅盈寸的蟬形玉佩,從大氣磅礴的金縷玉衣到小巧玲瓏的玉飾配件,無不代表了那個時代治玉工藝的巔峰水平。整個展覽以文物為中心,突出徐州精品漢玉,旨在讓觀眾感受徐州兩千年的玉文化,感受大漢的自信與氣度,會意華夏文明之精髓,共聚中國力量,同圓中國夢想!
徐州博物館兩項青少年教育項目“大運河文化進校園”和“行走的思政課——帶著‘國寶’進村小”榮獲2022年度江蘇省博物館教育推介項目。
“大運河文化進校園”青少年教育項目
“大運河文化進校園”青少年教育項目從2020年12月份實施,設計《徐州運河史話》教學大綱和15學時系列課程,從歷史、文化、民俗、景觀和美食等多角度,解析徐州這座和運河相伴相生的城市,講述運河在自身的發展變革中給徐州帶來的興衰變遷,以及運河水運對徐州地方文化的影響。到2022年5月已經不間斷開展教育教學活動18個月。舉辦線下課程120場,參與人數1.2萬余人次,線上平臺參與人數超過10萬人次。
徐州博物館利用館藏文物資源明代廣運倉記碑、鐵錨、河清門石碑、徐州回龍窩文化堆積層等,走訪大量運河沿岸的不可移動文物和船閘港口,如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窯灣明清古建筑群、大運河(徐州段)不牢河航道荊山橋,解臺船閘、劉山船閘、萬寨港、孟家溝港、邳州港等,全面梳理徐州相關文化知識。
通過課程講座、分組討論、研學參觀等形式,提高學生善于發現、分析、思考、探究、歸納等方面的能力,培養學生以科學的態度分析大運河建造過程中的復雜問題,掌握運用網絡工具,檢索運河歷史文化和名人軼事,檢索徐州運河保護、傳承、利用現狀及規劃的能力。
系列課程使參與活動的學生了解大運河的演變歷史,運河挖掘和運河治理過程的眾多歷史名人,學習運河沿岸的英雄事跡。以自然融入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和的紅色經典,引導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通過對新時代徐州段大運河沿岸良好治理效果的講解,通過對運河沿岸歷史文化和勝跡的介紹,讓學生們建立起對家鄉的光榮感和自豪感,引導學生養成“學業有成,反哺家鄉”的良好愿望。
“行走的思政課——帶著‘國寶’進村小”青少年教育項目重點關注徐州市縣的農村小學,這些學校由于地理位置較為偏遠、留守兒童較為密集等因素,思政教育資源匱乏、教育手段單一。為引導推動思政課普及,徐州博物館聯合徐州交通廣播電臺主持人蘇蘇、小龍、小寶老師團隊在徐州五縣(市)區開展“行走的思政課——帶著‘國寶’進村小”系列教育活動。
徐州是漢文化的發源地,有“彭祖故國、劉邦故里、項羽故都”之稱,結合徐州漢文化和出土文物資源,徐州博物館專門制作了“徐州兩漢文化”“漢風物語文物故事”兩套系列展圖展板,設計制作歷史文化教育課件,制作特色文物復制品和筆記本,采購各類文具、文創產品和冬季保暖用品等,先后走進徐州市賈汪區汴塘鎮北元小學、徐州市豐縣趙莊鎮劉集小學、徐州市沛縣魏集鎮張洼小學、徐州市特殊教育學校、徐州市邳州市八路鎮宋圩小學等學校。
通過了解徐州歷史文化和重要歷史人物,使孩子們系統掌握徐州早期歷史概貌; 通過參觀徐州博物館最具特色的兩漢文化圖片展覽,讓孩子了解大漢盛世的發展歷程、漢代百姓的日常生活,了解徐州博物館考古發掘的重要遺址遺跡和珍貴文物;通過給孩子們現場講授漢文化知識,把文物復制品帶進校園零距離接觸,讓孩子們上了一堂堂富有體驗感、沉浸感的課程。系列課程也讓村小的孩子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了一定的認知和體驗,更加堅定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國家傳承發展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徐州博物館榮獲2022年“江蘇省博物館研學基地”稱號。徐州博物館是全國優秀人文社科普及基地、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江蘇省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多年來徐州博物館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的相關文件和意見,根據青少年學段特點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中小學生對鄉土鄉情、縣情市情、省情國情為主,不同階段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體系。先后與近40余所院校、中小學校成為傳統歷史文化德育共建共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