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徐博文物
述說徐州歷史文化
奴隸社會時期,氏族統治階級死亡時,會用活人隨其陪葬,這種行為被稱為“人殉”,俑的出現終止了“人殉”,是社會進步的產物。
那么問題來了!俑剛出現時就似這般形如真人嗎?當然不是,在古人眼里,死亡只是肉體的結束,而靈魂依然存在,于是人們把“靈”注入茅草扎成的人形中,用它代替真人殉葬,這就是“芻靈”,也就是最早的俑。因為是用茅草扎束而成的,所以只有人的形態,并無精確五官。當模仿真人面貌的陶俑出現時,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滿,孔子甚至憤怒抨擊:“始作俑者,其無后乎!”,后來人們便用“始作俑者”來形容做某種壞事或興起某種歪風邪氣的人。
在那個沒有照片和錄像的年代,陶俑成了記錄歷史的一種方式,為考古專家研究歷史提供了重要線索。那么,馱籃山楚王夫婦墓出土的樂舞俑,其“舞者”的舞姿是制造者的藝術創作?還是對原型的復制呢?
敬請關注“博物館里說徐州:樂舞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