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博物館的文化表達和特性彰顯,是由其區域文明特征和城市文化特色決定的。徐州,古稱彭城,自古為華夏九州之一,是一座擁有6000多年文明史和2600多年建城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徐州是“彭祖故國、劉邦故里、項羽故都”,是西漢楚國、東漢彭城國的都城所在,享有“兩漢文化看徐州”的美譽。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徐州博物館是一座以漢代文物收藏展示為主體、以弘揚傳承兩漢文化為歷史使命的地方性博物館。徐州博物館始建于1959年4月,伴隨著改革開放40周年和新中國成立70周年,徐州博物館也即將迎來60華誕。徐州博物館歷經1999年、2012年、2018年三次改擴建和提升改造,已形成由陳列主樓、西漢采石場遺址、東漢土山彭城王墓、清高宗乾隆行宮及碑園等四部分組成,總占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陳列面積6500平方米,建成了一座集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于一體,國保、省保、市保單位于一身,在全國范圍內特色獨具、極為罕見的綜合性博物館。
一、彰顯地域文明和文化特色的館藏文物
徐州博物館藏品體系完整,數量眾多,品類豐富,特點突出,藏品總量現達32000余件(套),珍貴文物1000余套,主要有陶瓷器、玉石器、金銀器、銅鐵器、陶俑、璽印、書畫、雜項等多個門類,其中以新石器時代、漢代和明代文物為多,呈現出時代集中、珍品迭出的特點,凸顯了徐州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代表了本地區古代藝術水準,且一部分代表國內一定歷史時期的最高科技與藝術水平。此外,館藏文物主體除書畫外,絕大多數為本地區古遺址或古墓葬科學發掘出土,時代明確,來源清楚,可以系統綜合地反映徐州地域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和風土人情全貌。最具代表性的有三個方面:
一是代表地域文明的新石器時代文物。徐州地理位置優越,東襟黃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齊魯,氣候宜人,土壤肥沃,人類世代居住于此,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物。早在一萬年前,徐州境內就已經有了人類活動,在距今六千多年已經出現規模較大的原始村落,距今五千多年徐州已經成為黃河流域大汶口文化和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交匯之地。在距今四千年左右,徐州地區已經有了人類居住、生活和繁衍。夏代這里的大彭部落建立了“彭國”,并在汴、泗水的交匯之地筑城,其他方國和后世稱這座城為彭城。建國后,隨著徐州地區一些重要古遺址考古發掘工作的進行,今人逐漸揭開出了古代徐州的“美人”面紗。其中屬于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的邳州大墩子遺址、劉林、梁王城遺址和新沂花廳、小徐莊等眾多史前遺址出土的絢爛奪目的史前彩陶、造型精巧的黑陶白陶、精雕細琢的良渚玉器、鋒利精致的骨器石器等文化遺物,極具有代表性,反映了徐淮地區的文明曙光。二是代表古代玉器工業巔峰的漢代美玉。
徐州博物館藏品最享有盛譽非漢代玉器莫屬。徐州漢玉主要特點是數量眾多,種類齊全,僅獅子山楚王墓就出土200余件,這批出土的玉器被譽為“天工漢玉”,如玉卮、龍鳳紋玉璜、各式“S”形龍佩、玉熊、玉豹等等,反映出漢代楚國制玉業已十分發達,代表了我國漢代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館藏漢玉有禮儀、裝飾、生活、喪葬等多個種類,其中葬玉特別豐富,國內各地無出其右者。玉衣、鑲玉漆棺、玉面罩、玉枕、玉握等數量眾多。其中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金縷玉衣是目前我國時代最早、數量最多、玉質最好、工藝最精的玉衣;火山出土的西漢劉和銀縷玉衣也是全國僅有完整的兩件銀縷玉衣之一。三是代表館藏最具造型藝術魅力的歷代陶俑。
徐州博物館藏品體系和展覽體系中,陶俑有著重要的地位,其中絕大部分來自于考古發掘,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時代序列,包括兩漢、北朝、隋唐、元、明等多個時期,以漢俑最為突出,徐州漢墓出土的陶俑有5000件之巨,獅子山的兵馬俑、馱籃山的樂舞俑、北洞山的彩繪儀衛俑早已名聞遐邇,成為徐州漢文化的重要代表文物,此外,東甸子的北朝俑、花馬莊的唐代三彩俑別具一格,有濃郁的文化交融和地域文化特色;館內舊藏的元代黑陶官吏俑、明代綠釉儀仗俑栩栩如生,憨態可掬。2018年徐州博物館從館藏歷代陶俑中甄選出180件精品文物,策劃推出“古俑煥彩——徐州博物館館藏歷代陶俑特展”,被省文物局確定為2018年江蘇省館藏文物巡回展項目,深受群眾歡迎和喜愛。
二、科技手段運用下的文物保護與修復
加強文物保護與修復是博物館推進藏品管理和科學利用的基礎和關鍵。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徐州博物館重視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1987聘請原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徐毓明先生指導北洞山西漢楚王墓出土彩繪陶俑保護工作。進入上世紀90年代,組織開展系列出土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先后完成馱籃山楚王墓樂舞俑、內華北朝墓彩繪陶俑、火山劉和墓西漢銀縷玉衣、獅子山楚王墓出土鑲玉漆棺及玉枕等一批重要文物,先后承擔國家文物局、省文化廳課題2項,完成獅子山楚王墓出土金縷玉衣及鐵甲胄、羊鬼山楚王(后)墓陪葬坑出土文物、明代徐州衛遺址出土文物等保護修復項目,并于2008年7月獲首批國家文物局“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乙級資質”、“可移動文物修復二級資質”。近十年來,徐州博物館先后承擔本館及睢寧縣博物館、豐縣博物館、新沂市博物館、淮安市博物館等文博單位10余項國家、省市級文物保護修復項目方案編制及實施。其中徐州拉犁山東漢墓出土銅縷玉衣保護修復、館藏金縷玉衣復原修復、盱眙大云山西漢江都王陵(M2)出土鑲玉漆棺的復原研究,使徐州博物館在葬玉復原修復方面積累了更多經驗。目前,配合徐州博物館提升改造工程,正全力加快實施獅子山楚王墓出土鑲玉漆棺二次復原修復工作,綜合運用科技檢測、文獻研究、遺跡推理、專家咨詢等手段,力爭復原修復工作更加科學合理;通過植入實驗室公眾考古理念,提升公眾的參與性、體驗性。
當前,文物保護已邁入預防性與搶救性保護并重的新階段。2015年徐州博物館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一期項目獲得國家文物局批復立項,通過該項目建設,已建立了一整套環境監測系統,實現對全部文物庫房、展廳、重點展柜和遺址等文物保存環境質量的實時監測及數據記錄分析;建成地市級文物無酸紙囊匣制作室,文物預防性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2018年徐州博物館申報江蘇省文物局科研實驗室建設項目并獲批復立項,目前各項前期工作有序推進,年內將建成儀器檢測分析室、化學實驗室、文物綜合修復室等功能分區,進一步提升現代科技與傳統工藝的融合。同時,多年來,徐州博物館注重與南京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及中國礦業大學現代分析與計算中心等文博單位、高校開展項目合作,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研究解決文物保護修復問題;并積極探索與西北大學、江蘇師范大學等高校建立科研聯盟、教研實習基地等開放、合作的區域科技創新平臺,加快培養文物保護修復人才。
三、滿足公眾美好生活期待的文物傳承與利用
近年來,徐州博物館以館藏文物的整理、挖掘、研究、利用為主線,以“博物館讓生活更美好”為目標追求,著力擯棄保守、固化和守攤子思想,厚植“打開圍墻,開門辦館”理念,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并舉,積極吸納社會資源,推動博物館跨界融合,不斷豐富和活化公共服務內容和樣式,努力將高冷的文物“殿堂”轉變為溫熱的文化“學堂”,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是推出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原創性公共文化產品。堅持原創性、藝術性、觀賞性,年均舉辦各類臨展、特展、外展等近20個。2017年《洪荒印記——遼西古生物化石科普特展》,首次吸納社會力量參與舉辦、首次實行低票價制收費辦展、首次采用團隊策展機制。近五年來,以“譜漢風新韻,講徐州故事”為主題,獨立或合作在境內外推出展覽14個。2017年在美國舉辦《楚王夢:玉衣與永生——徐州博物館漢代珍藏展》,有力提升了徐州漢文化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做響做亮品牌文化活動,年均舉辦“徐博講壇”“古彭尋蹤”“公眾考古”及徐州寶藏“來串門”——徐博志愿服務社區行等社會教育活動近百場次,參與人數逾30萬人。持續開展“博物館之夜”惠民活動,2018年5月18日聯合南京博物院、南通博物苑、蘇州博物館舉辦“舞動一座博物館”夜場活動,吸引千余名觀眾夜游博物館,線上線下觀眾達65萬人。堅持“文化+創意+生活”理念,以被省文化廳(省文物局)授予全市唯一1家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單位為契機,與社會力量深度合作,打造“彭博堂”“徐博文創”“文博齋”等商標品牌,現已推出七大類文創產品近500余種,努力實現讓游客把博物館“帶回家”。二是推出弘揚傳承地方優秀歷史文化的學術研究成果。堅持“學術立館、科研強館”的發展理念,建立“以人為本、正向激勵”的導向機制,以漢文化資源為核心要素,全力加強漢文化學術研究。近年來,徐州博物館先后承擔了“徐州西漢楚王墓”“西漢玉衣片表面彩繪的保護研究”“西漢楚王研究”“江蘇省漢畫像石保護現狀調查與研究”“徐州漢文化專題研究”等國家和省、市級科研課題研究;編輯出版了《徐州北洞山西漢楚王墓》《西漢楚王與楚王墓》《古彭遺珍》《大漢楚王》《徐州文物考古文集》《攬珍》《溯源—“十二五”徐州考古》《漢風物語》等學術著作,發表了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學術論文,多次榮獲江蘇省、徐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獎;先后組織舉辦了漢代陵墓考古與漢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徐州漢代玉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9年將策劃舉辦中國徐州漢代封泥璽印國際學術研討會,積極打造成為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漢文化研究基地。三是推出滿足社會公眾多樣性文化需求的數字化服務。近年來,徐州博物館以館藏文物為基礎,堅持數字化保護、管理和利用,不斷提升博物館公共服務內涵。建立藏品數字化管理系統。2018年《徐州博物館藏品管理信息系統開發建設方案》獲省文物局批復立項,目前已完成開發建設并投入使用,基本實現了藏品資源的數字化、標準化、規范化管理,促進文物庫房精細化管理,全面提升徐州博物館藏品綜合管理能力。組織實施館藏漢代精品文物數字化保護工程。2018年《徐州博物館漢代精品文物數字化保護方案》通過了國家文物局批復,目前正在有序實施,年內將全面完成。該項目綜合利用多媒體展陳展示技術以及移動互聯網傳播手段,使徐州博物館漢代精品文物得到多維度的深入詮釋,能實現館內文物數字資源的共享,向公眾展示文物蘊藏的歷史文化,提升陳列展覽質量,拓展公共服務深度。組織實施智慧博物館建設工程。2018年、2019年“智慧徐州博物館”項目,均被市委市政府列為全市為民辦實事項目,項目建設周期為三年,2018年一期工程完成了館區、展廳及部分精品文物3D掃描與建模,初步建成了徐州博物館數字資源系統。2019年將聯合中國知網建設徐州漢文化專題數據庫、漢文化知識服務平臺。同時,借助博物館提升改造工程,同步建成開放博物館數字體驗區,全面實現數字化展示、智能化管理、互動性體驗,滿足公共多元化文化需求。
在新的起點上,徐州博物館將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導向,強化使命擔當,持續推陳出新,讓文物資源在更大程度上釋放活力、展現魅力、增添動力,真正讓文物“活起來”,吸引更多公眾走進博物館。積極探索實施“博物館+”行動,致力于打造既守正又創新、既傳統又現代、既文明又時尚的無邊界博物館,不斷讓博物館“火起來”,真正把博物館建成人們共享的精神文化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