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 豐
單位:徐州博物館(徐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徐海地區主要指江蘇蘇北地區的徐州、連云港一帶,位于淮河支流沂、沭、泗河諸水的下游,區域上屬于以泰沂山系為中心,包括周圍沖積平原和低山丘陵的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大約在夏商周三代之時,經由淮河、泗水等河進入黃河流域,徐海地區物產可以順利進入中原地區。
徐海地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起步較早,從1959年到1962年,南京博物院組織在蘇北地區開展過多次考古調查,基本覆蓋這一區域的所有市縣,并進行了相應的考古發掘工作;上世紀90年代初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館又組織開展相關的考古調查工作。上述資料多已發表,然而由于調查材料相對簡單,對于商和周的遺存尚不能區分并單獨進行研究。
從發表資料看,徐海地區包含有商文化遺存的遺址主要有徐州銅山丘灣、高皇廟、蔡丘、賈汪焦莊、廟臺子、子房、江莊、后郁;邳州黃樓、梁王城,新沂釣臺、洪墩;連云港二澗村、陶灣、尾礦壩、大村、土船頂、九龍口;東海縣焦莊、釣魚臺、蘇湖;贛榆下廟墩;沭陽萬北、馬墩等遺址。
本文結合最新的考古發掘收獲,對徐海地區商文化遺存予以初步研究。
徐海地區商代遺址分布圖
一、21世紀以前的考古成果
主要來源于兩個時期的工作,一是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二是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新沂聶墩遺址,為一高出周圍地表約4米的土墩,面積超過10000平方米。發現有帶鋸痕的鹿角、獸牙、龜版等商文化系統中常見的遺物,其中龜版可能與祭祀有關。陶鬲均折沿,器表飾繩紋,一件圓唇、折沿不明顯;另一件折沿明顯,口沿外緣向上折起,與商晚期前掌大類型出土陶鬲相近。調查簡報將其年代定在西周時期,從出土遺物看,前述陶鬲及龜甲等明顯具有殷墟時期特征,應為晚商時期的居住址。
銅山丘灣遺址為一近山傍水的臺地,面積約3000平 方米,1959、1960、1965年三次共發掘面積733平方米。其中商代文化層為遺址的主體,堆積較厚,超過2米,文化內涵豐富。發現有夯土地基、較多的房址柱洞、火塘、窖穴等居住遺跡及一處以4塊豎立的天然大石為中心,周圍圍繞以20具人骨、2具人頭骨、12具狗骨的社祭遺跡。丘灣遺址出土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次為夾砂灰陶,僅有少量的泥質紅陶,可辨器形有鬲、簋、豆、罐、甕等。從陶器特征看上層相當于安陽殷墟期,即商晚期。
沭陽萬北遺址位于沭河下游,為一高出周圍地表近2米的高臺地,遺址面積約10萬平方米。共清理發掘11座商代晚期的豎穴土坑墓,其中M20發現有殉人、殉狗現象。陶器包括有鬲、甗、罐、豆、簋、觚等,并隨葬有青銅戈、矛、鏟等。從M1出土的侈口矮圈足簋以及M3出土的形體粗矮的陶觚看,與安陽殷墟出土簋、觚十分接近,可以判斷其年代應該相當于殷墟一期。另外M3隨葬陶觚值得注意,研究表明大致在中商時期陶觚增多,開始取代陶斝成為主要的隨葬酒器,但在殷墟之外,僅在磁縣下七垣、青州蘇埠屯及壽光古城有發現。
沭陽萬匹村銅鼎
大村遺址位于連云港市為一高出周圍地面1-3米的臺地,面積約20000平方米。1960年4月,遺址上發現7件青銅器,包括4件銅鼎、3件銅甗,推斷可能為同一墓葬出土。簡報及部分相關文章把大村遺址出土銅器年代定為西周早期。早有學者對大村遺址出土銅器分析研究,認為與殷墟一期商代器物形制接近,目前學界對此看法及認識比較一致。
大村遺址出土銅器
二、近十余年來的考古新成果
焦莊遺址是近年來徐海地區商周考古方面比較重要的發現。遺址為一處平面形狀近圓形的土丘,面積約7000平方米。2013年,徐州博物館對該遺址進行正式了考古發掘證實該遺址為一處聚落居住址。其中第一期遺存是遺址的最早堆積,其時代為商代晚期,發現遺跡主要包括房址、灰坑、墓葬等,房址皆為長方形地面式建筑,個別房址殘存有居住面,多數僅存柱洞。出土遺物以夾砂灰陶為主,有少量的夾砂紅陶和泥質灰陶,器形以陶鬲為主,口沿及鬲足特征明顯,從器形看,近盤狀口、唇面內凹和上腹部飾附加堆紋的陶鬲在滕州前掌大、銅山丘灣、菏澤安邱堌堆、濟寧鳳凰臺等遺址中均有較多的同形制器物。焦莊一期遺存年代應該在商晚期早段,一些遺物或可至中商時期。
廟臺子遺址為一高出周圍地表約2米的臺地,遺址面積約4500平方米。經過2002、2010、2017年三次搶救性考古發掘,實際發掘面積1230平方米,發掘表明該遺址主體為一處商周時期的聚落居住址。遺址商周時期遺存可分為三期,其中第一期遺存時代為晚商時期。該期遺存呈灰褐色,土質堅硬,內夾雜細小的料姜石顆粒和黃土塊,發掘遺跡有房址、灰坑、灰溝(水溝)等,出土遺物以夾砂灰陶為主,主要器型為鬲、甗、罐,陶鬲特征與焦莊遺址類似,其時代相當于晚商時期,同時該期遺存出土遺物中有蘑菇型器蓋鈕等岳石文化的常見器物,可見中原商文化與當地土著文化曾長期共存。
焦莊遺址出土陶鬲
焦莊遺址出土鬲足
廟臺子遺址F12
三、商文化在徐海地區東進過程
大量的考古學證據表明,從新石器時代起,黃河下游地區就有著前后承襲完整的文化譜系,直至中原夏王朝時期,這一區域亦仍為土著岳石文化所占據。在銅山高皇廟、邳州梁王城、沭陽萬北等諸多遺址中均發現有豐富的岳石文化遺存,正是這一特征的反映。商代夏而興,商王朝的崛起及其對四方的統治方略,尤其是向東方地區的擴張,對商代歷史、夷商關系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導致原來相對獨立的土著文化逐漸開始進行由夷變夏的過程,徐海地區商周時期的考古學文化面貌正是在這一大趨勢下逐漸納入了中原文化圈的節奏。
就目前掌握和認識的材料看,中商以后,徐海地區才開始出現并逐步接受中原商文化影響。但由于受發掘材料的限制,尚無法全面認知商文化發展的各個階段在這一區域的具體分布狀況。但從遺址分布和出土遺物看,可以看到商文化遺存在徐海地區的分布大致集中在以下三個區域。一是徐州市區北部的泗水河流域,包括銅山丘灣、高皇廟、蔡丘、賈汪焦莊、子房等遺址;二是沂沭河流域,包括新沂釣臺、洪墩,東海焦莊、釣魚臺、青湖,沭陽馬墩、萬北等遺址;三是連云港海州區的沿海區域,包括大村、二澗村、陶灣、馬腰嶺、尾礦壩、土船頂、九龍口等遺址,在上述三個區域中分別有高等級或中心聚落存在。泗水河流域以丘灣遺址為中心,沂沭河流域以萬北遺址為中心,連云港沿海地區以大村遺址為中心。
有商一代,商王朝政治中心始終處在今豫中、豫北地區,而商人勢力向外發展則時有變化,總體來看,商文化在二里崗上層至殷墟第一期的向外擴張達到最高峰,至殷墟第二至四期,商人與商文化在北方、西方、南方和東南部地區勢力均有退縮,唯東方地區保持著強盛勁頭。而其向東擴張并實行有效控制的方法是怎樣的呢?前述以丘灣、大村、萬北為中心的三處商文化遺存集中分布區,或稱之為聚落群,形成了商人在徐海地區的三個統治中心,分別完成了對泗水下游、沂沭河下游、沿海三個區域的控制。這就是晚商時期商人和商文化向東的據點式擴張方法,并最終完成對徐海地區的有效控制。
商王朝何以如此重視東方,許多學者對其原因都有論述,近十余年來,越來越多的考古學證據指出,商文化對東方的擴張和經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為控制和攫取重要的國家戰略資源——鹽業和漁業資源。
目前,在徐海地區開展關于商文化遺存的區域系統調查和試掘工作,會在不久的將來解決商王朝在徐海地區的擴張模式。
本文由作者據原文精簡,原文刊登于《淮海文博》(第1輯),科學出版社,2018年
淮 海 文 博
《淮海文博》是徐州博物館主辦的學術性系列叢書,是打造淮海經濟區“科教文化中心”的重要載體。徐州兩漢文化資源豐富、漢代歷史文化研究成果豐碩,該叢書立足徐州,面向全國,重點關注淮海經濟區文博工作的新發現新成果,通過挖掘本地區豐富的歷史資源和人文內涵,推出具有前瞻性、指導性的學術精品,實現從文化傳播到文化創造、從文化選擇到文化建構的雙重超越,從而促進淮海經濟區文博行業的繁榮。
征稿范圍
《淮海文博》征稿范圍包括文物學、考古學、博物館學、文化遺產、歷史學、區域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尤其關注有關漢代文物、考古、歷史方面的學術成果。
聯系方式
地址:江蘇省徐州市和平路118號徐州博物館《淮海文博》編輯部
郵編:221009
電話:0516-83804415
聯系人:繆華 謝硯文
投稿郵箱:huaihaiwenb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