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時間:2018/5/18 9:30:00
活動地點:徐州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年齡要求:不限年齡
5·18國際博物館日特別講座:
“雙王鏈接”-秦漢兵馬俑的超時空對話
講座內容簡介:
秦兵馬俑的發掘、研究和展示所取得的成就,是新中國考古事業的一項輝煌的成果,受到世人的矚目。秦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秦兵馬俑和秦始皇陵一起,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不但是中國人民同時也是全人類的珍貴文化財富。
秦兵馬俑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給人們多方面的啟迪和教育。一、二、三號兵馬俑坑共有陶俑、陶馬約近8000件。有戰車、騎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種,按照古代的軍陣編列。一號兵馬俑坑是以戰車和步兵相間排列的長方形軍陣。這個軍陣有前鋒、后衛和兩側的翼衛,其組織之嚴密,堅若磐石。二號兵馬俑坑是個多兵種混合編列的曲形陣,由車陣、騎兵陣、弩兵陣和車騎及徒兵混編的長方陣等四個小陣組成,體現了陣中有陣、營中有營的編組方法。可分、可合,分則可各自為戰,合則發揮多兵種作戰的威力。三號坑是統帥一、二號兵俑軍陣的指揮部。一、二、三號坑有機地組成一個龐大的軍陣編列體系。它是古代軍陣的生動圖譜,也是秦王朝軍隊真實的縮影。關于古代軍陣的編列方法、秦軍的編制、秦軍的裝備、兵器的配備組合等諸多問題,兵馬俑都提供了具體實物例證。它是研究古代軍事史的寶庫。
徐州漢兵馬俑位于徐州東郊獅子山附近。 1984年12月,出土西漢時期兵馬俑4800多件。這批分布于六條俑坑,陶俑群反映了西漢初年分封在徐州的楚王國軍隊的整體建制。步兵中既有官吏,又有普通戰士,如持長械俑、弓弩手俑、發辮俑等。車兵中則有甲胄俑和御手俑之分,對研究我國古代軍事史有重要的意義。而由于作為楚王的陪葬俑,所有陶俑的面部表情則多表現得悲愴肅穆,展示了楚國工匠的杰出制作工藝和藝術表現力。徐州兵馬俑坑的發現是繼咸陽楊家灣西漢彩繪兵馬俑、西安臨潼秦代兵馬俑之后的第三批重要發現。目前在原址建立起全國第二處兵馬俑博物館。展出的兵馬俑分為兵士俑、官員俑、馬俑、盔甲俑和跪坐俑等五大類。
徐州博物館將于在5月18日上午,特邀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王學理先生,向大家解讀秦兵馬俑的軍事內涵,同時邀請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原館長王愷先生出席,同王學理先生一道對話秦漢兵馬俑的發現和研究,敬請期待!
主講人簡介:
王學理,男,陜西省蒲城縣人。1960年畢業于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系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陜西省政府參事文史研究館館員。享受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先后任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秦漢研究室主任,并兼秦始皇陵兵馬俑、漢鼎湖宮、漢陽陵等考古隊隊長、省文物局高級職稱評委會委員、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陜西省考古學會常務理事。現擔當西北大學文博學院兼職教授、研究生導師,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顧問、中國秦文化研究會顧問。/先后對陜西省內、外多處遺址、墓葬進行過考古調查與研究,參與過多部有關歷史文化影視的策劃與拍攝。曾擔任CCTV—10大型編年體史詩動畫紀錄片《帝陵》文史總監。
已出版的學術專著30部、歷史考古讀物3部、大型考古畫冊1部、《陜西考古學文獻目錄》2部,發表學術論文與科教文章150篇以上,論著字數累計約1500多萬字。獨立完成學術專著有《秦都咸陽》、《咸陽帝都記》、《秦始皇陵研究》、《秦俑專題研究》、《秦陵彩繪銅車馬》、《輕車銳騎帶甲兵》、《解讀秦俑——考古親歷者的視角》、《漢景帝與陽陵》、《秦都與秦陵》、《王學理秦漢考古文選》、《苦尋秦帝國都城的壯美》、《咸陽原上的漢帝王陵園》、《漢都長安城建史》、《秦物質文化通覽》、《西安城市史·秦都咸陽》、《兩漢長安城》、《漢陽陵史話》、《秦始皇陵史話》、《考古隊長說陽》,合著、主編的有《秦物質文化史》、《陜西歷史地理沿革·歷史地理述略》、《陜西古代簡史》、《陜西風物志》、《秦俑一號坑考古發掘報告》(上下冊)、《秦文化》、《中國地域文化通覽》等,歷史考古讀物有《秦陵兵馬俑》、《秦始皇陵與兵馬俑》、《走進世界八大奇跡》等,編撰的大型文圖畫冊有《中國漢陽陵彩俑》、編導的錄相資料片是《神韻卓然見漢風》。
曾先后到瑞典、挪威、奧地利、法國、德國、比利時、瑞士、美國等國參觀訪問,并作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