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編號:12542
◇ 藏品名稱:西漢鑲綠松石魚龍形金帶鉤
◇ 歷史年代:西漢
◇ 藏品尺寸:長3.5、厚3厘米
◇ 藏品來源:徐州獅子山楚王墓
帶鉤為魚龍形,屈體張口,盤臥在圓紐之上,富于動感。口內吐一長舌,向后彎曲成鉤。魚體中鑲嵌一顆綠松石,創意新穎,精致異常。
古人束衣用帶,并有大帶和革帶之分:大帶為絲織,可系束;革帶以質硬的皮革制成,無法系束。帶鉤便是用于扣接束腰革帶的鉤,一般均由鉤、頸、體、鈕四部分組成。常見的帶鉤以青銅鑄造居多,也有用金、銀、鐵、玉、石、木等制成的,按其與人體相接觸的適應程度,可分為弧形和直形兩類:弧形鉤與環、扣相合以達到束緊連接腰帶的目的;直形鉤主要用于扣接腰帶上懸掛囊物、裝飾品,集實用性、裝飾性、工藝性于一體。
考古發現顯示,帶鉤起源于史前時期,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即已出現玉帶鉤。金屬帶鉤起源于西周末期的黃河流域,最早見于華夏族的服飾中,戰國至秦漢時期廣為流行,到了魏晉時期,帶鉤的使用急劇衰落,出土數量明顯減少,南北朝以后帶扣盛行,帶鉤逐漸消失。明清時期,又出現了以玉和翡翠制成的帶鉤,飾以龍螭紋,且成對出現,俗稱龍鉤,但已是純粹的玩賞品。
帶鉤是古代貴族、官僚以及文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用具。南越王墓出土各式各樣帶鉤共35件,不僅墓主擁有多件,就連15個殉人亦有1至2件。裝飾華麗、式樣奇特、獨具匠心的帶鉤也是古人相互炫耀,顯示身份和地位的重要裝飾品。獅子山楚王墓除了出土金帶鉤外,還有數量較多的銅帶鉤,可分為八種不同的形制,正反映了當時帶鉤使用的情況。《淮南子·說林訓》所說:“滿堂之坐,視鉤而異。”可能漢代對帶鉤的形制并無太多限制,可以盡情發揮創意,創造出各種精巧別致的帶鉤。